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通报,对“3Q”大战的当事方奇虎和腾讯两公司做出通报批评,责令两公司向社会公开道歉,停止互相攻击。工信部还表示,下一步,将依法对两公司涉嫌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沸沸扬扬持续了近两个月的“3Q”大战终于暂时告一段落。这次事件,也让广大互联网用户亲身体验了中国互联网竞争的江湖之乱。

  从一定意义上讲,此次事件并不偶然,而是此前中国互联网市场在相当长的阶段无序竞争的一次集中爆发。

  此番较量,背后有诸多互联网企业或公开或隐晦地站队和支持,几乎发展成“群殴”之势,还将数亿用户拉下水。此次恩怨,也成为各种零和博弈手段的全面展现:推出弹窗、发表针锋相对的声明,摆出技术证据、博弈网络舆论,直至宣布彼此不兼容,逼迫用户“二选一”……

  历来以口水战为主的中国互联网就此发展到“肉搏”阶段,草莽之气丛生,波及范围之广,所使用的手段之全,都令人咋舌。

  可笑的是,在这场江湖大战中,没有赢家。最倒霉的还属广大互联网用户,最受损的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国际形象,最受伤的是我国互联网健康持续发展的能力。

  公众不禁疑问,为何会变成这样?

  主观来讲,两家公司缺乏对自由竞争法则的遵守,对商业伦理和道德的尊敬和对用户权益的尊重,更缺乏“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

  客观来说,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两家企业也曾向司法部门提起诉讼,但遗憾的是,都未对法律手段给予优先和充分的信任,而是优先选择了“直接战斗”。

  诉讼程序复杂、审判过程长、判罚相对较轻是重要原因。例如在“真假开心网”一案中,虽然“李逵”赢得了官司,但仅40万元的赔款与近两年的侵权所带来的损失显然并不对等。这也促成了从业者对于应对手段孰先孰后的选择。

  然而,方法总比困难多。接下去,互联网企业该如何跳出江湖,脱离草莽?中国互联网从业者需要一次集体反思。

  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所依靠的不是“口水加拳头”的江湖作派,而要靠从业者的自律和对商业伦理及互联网精神的遵守,更要靠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规范和约束。中国互联网,江湖时代当休矣。

  这样的反思深刻吗?不,还需要更进一步。

  在中国的各产业中,应该说互联网企业是有理由骄傲的,在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外国企业大都折戟沉沙,而本土互联网企业则成功地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不过,值得怀疑的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目前的发展方式,是否足以服务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先不论底层技术的自主化进程的缓慢和尴尬,仅从企业盈利来看,目前主要还是依赖于用户的增长——人海战术,基于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并不多见。

  但人海战术最终难免遭遇天花板,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是否应该未雨绸缪、创新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