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大局 彰显检察职能

——访最高检办公厅副主任、最高检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杨剑波

光明日报记者 陈慧娟

  3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了最高检办公厅副主任、最高检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杨剑波,请他对报告进行解读。

  记者:今年最高检工作报告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杨剑波:今年的工作报告着重体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检察职能,这是新时代新征程检察机关的重要使命。围绕为大局服务,着重报告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充分履行检察职能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情况。围绕为人民司法,着重报告检察机关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围绕为法治担当,着重报告深化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深化公益诉讼检察,加大检察侦查工作力度等情况。

  报告不仅用具体的数据、案件汇报做了什么,还更加注重深入阐释检察机关履职的理念观念。比如,报告提到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再比如,“让正义虽久必至、虽远必达”“让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以公开促公正赢公信”等,这些理念都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

  记者:报告中有一句话叫“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很接地气。请问报告是如何体现检察机关的人民性的?

  杨剑波:报告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回应人民关切。报告把“为人民司法”单列出来,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切的安全生产、出行安全、平安寄递、生态环境、涉诉信访等热点问题。

  二是维护人民权益。报告全面汇报了维护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农民工、企业家、医生、军人军属、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合法权益的一些做法。今年报告首次专段报告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情况,专门报告保障残疾人和老年人便捷融入社会生活,对权益受损但因经济困难或法律知识欠缺,无力起诉的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支持起诉。

  三是接受人民监督。报告专门用一部分来讲检察机关主动接受监督的情况。最高检认真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报告、调研座谈时提出的3016条意见建议,逐条落实、逐人回复;认真办理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72件提案;自觉接受公安、法院等的履职制约;深化检务公开,做实公开听证,让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

  记者:报告讲到,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原创性成果。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至今已10年,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杨剑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检察公益诉讼1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领域不断拓展、数量不断增长、制度不断完善、合力不断增强的过程。2018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制定和修改英雄烈士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时,都增加了检察公益诉讼条款。2018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立案办理公益诉讼75.6万件,年均上升14.6%。去年,又立案办理公益诉讼19万件。检察机关协同有关部门共同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检察公益诉讼法列入立法计划,最高检正在积极配合。最高检已会同30余家行政执法机关制定协同履职意见,27个省级党委、政府出台支持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意见,29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出台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决定,促进支持检察公益诉讼。

  10年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开,从初创开拓到发展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

  记者:报告对2024年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哪些是今年重点开展的工作?

  杨剑波:我特别介绍两个从今年2月持续到年底的专项行动。

  一是“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主要是围绕严惩破坏公平竞争领域犯罪、严惩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打击治理空壳公司、加强对涉企案件立案监督、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等11项重点,检察机关将充分履行各项职能,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更好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二是“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主要是围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深入推进司法救助工作、社会保险领域检察监督、特定群体权益保障、反电信网络诈骗等11项重点,检察机关将用心用情办好民生案件,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